中國AI企業組建「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應對美國技術封鎖

中國AI企業組建「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應對美國技術封鎖

索引新聞| 周文傑
中國AI龍頭在2025年7月底於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宣布成立「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聚合國內大模型開發商與AI晶片廠商,構建自主生態供應鏈。此舉正是面對美國出口限制下的技術自立策略,將重塑中國AI產業供應鏈結構。
2025年7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中國AI企業宣布組建名為「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的新聯盟,涵蓋大語言模型(LLM)與AI晶片製造商,旨在打造整合模型、晶片與基礎架構的本土AI生態系統


自建AI自主供應鏈的戰略意圖

面對美國對中國先進AI晶片及製造設備出口的限制,該聯盟旨在降低對Nvidia等外國GPU的依賴。聯盟成員包括華為、Biren、Moore Threads、Enflame等曾受制於美國制裁的晶片企業,以及LLM開發公司StepFun等。Enflame CEO趙立東表示,「此生態鏈連結從晶片到模型再到基礎設施」,有助於構建完整國內生產系統


華為 CloudMatrix 系統展現技術突破

會中,華為展示其新款 CloudMatrix 384 系統,整合 384 顆 Ascend 910C 晶片,並透過系統設計與晶片叢集技術提升整體性能,部分指標已優於 Nvidia GB200 NVL72 系統。其他企業如 Metax 則展示類似超節點伺服器(supernode),搭載128顆 C550 晶片並支援大規模液冷部署


二號聯盟深化AI與產業融合

除了主聯盟外,上海總商會AI委員會聯盟也於同期成立,聚焦將AI技術融入工業轉型。成員包括 SenseTime、MiniMax、Metax、Iluavatar CoreX 等企業,其中 SenseTime 在受制裁後已轉向LLM技術開發。此舉有助於推進AI在製造、物流與城市建設等領域的應用整合。


政策與資金支持下的產業生態速成

中國政府於2025年1月宣布成立 AI 產業投資基金,資本規模達 60 億美元,用以扶持AI晶片、平台與產業應用鏈路建設。與此同時,「中國大基金三期」投入近3500億元人民幣資金,用於半導體及相關AI技術研發。這些政策配套體現國家對技術自立的高度重視與資源整合能力。


技術與市場挑戰仍存

儘管中國正快速構建自有生態,但在晶片性能、供應穩定性與成熟模型兼容性方面仍落後於美國企業。中國晶片設計與製造雖積極進展,但目前依然難以全面取代 NVIDIA 的 H100/H200 系列晶片。此外,從 CUDA 遷移至本土軟體(如 MindSpore/CANN)仍需時間與開發者支持。人才匱乏、IP 共享協調困難以及國際市場受限,都是聯盟需克服的難題


全球AI生態可能分裂?兩大路徑的未來態勢

美中 AI 生態布局正逐步分化:美國企業推動封閉、高端模型與標準(如 CUDA、Blackwell),中國則強調開放式技術(如 DeepSeek、Qwen),並快速部署於消費與工業應用場景。這種雙軌策略可能導致技術標準與市場生態的分裂,也強化各國對本地 AI 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AI產業進入自主階段,全球競爭格局重構

「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的出現,代表中國AI產業從單純追隨逐漸躍升至自主設計與整合的新階段。在政策與資金支持下,未來若聯盟成員能實現高效協同並突破技術瓶頸,預期將在全球AI競局中占據更強地位。目前關鍵觀察點為:聯盟技術整合能否達到商業量產應用?是否能吸引國際市場認可?AI技術是否會因此全球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