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國實業宣布關閉台灣廠 年底裁員400人、PCB產能全面移轉

競國實業宣布關閉台灣廠 年底裁員400人、PCB產能全面移轉

索引新聞| 劉品萱
電子製造業「競國實業」於2024年10月宣佈,旗下台灣廠將於年底前全部關閉,預計裁員約400人,主要訂單轉移至中國昆山子公司競陸電子。競國實業旗下台灣PCB工廠將於2024年12月25日全面停產,台灣廠410名員工將面臨資遣安排,公司表示因原物料成本上升與長期虧損,將35%鍍金產品停止接單,訂單集中轉往中國子公司。此舉對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與在地就業將造成重大衝擊。


關閉台灣廠原因分析

競國實業成立於1981年,經營雙面與多層印刷電路板(PCB)業務已有逾40年歷史。公司指出,因全球金價持續上漲,加上台灣廠連續三年虧損,公司評估後決定停止約35%鍍金產品的生產並於10月31日停止接單,繼而在12月25日全面停止生產,並裁撤全部員工


員工安置與裁員安排

關閉台灣廠約410名員工將面臨資遣。競國財務長蔡政宏表示,公司將依據法規向主管機關提出大量解僱計畫,部分人員將依需求留任,其他人員將於2024年12月下旬正式收到終止聘雇通知


證交所回應與市場反應

2024年10月8日,競國無預警發布重大訊息,自當日起股票暫停交易,市場普遍認為此舉與關廠訊息密切相關。股票暫停交易通常是公司重大營運變動前的標準動作,以保護投資人與市場秩序


產能轉移與集團營運策略

競國先前已將泰國廠區以約2.787億人民幣出售,現階段主要訂單將集中至中國昆山子公司競陸電子生產。公司預估,雖台灣產能停擺,但集團整體營收仍可維持去年營收的7至8成水準


台灣製造業供應鍊與就業風險

此次關廠案凸顯電子製造業面對成本壓力與競爭挑戰的嚴重性。一方面,台灣在全球PCB產能結構中扮演關鍵角色,就業機會與供應鏈穩定性極具敏感。另一方面,也反映部分製造企業為了獲利選擇將生產外移,對在地產業與就業環境形成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