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品萱
全球製造業面臨碳排壓力攀升,眾多國際大廠2025年加速投入綠色工廠轉型,營運轉向綠電、能源效率與碳捕捉技術,以支撐淨零目標與供應鏈韌性。隨著全球製造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30%,國際大廠正迅速導入綠色能源與淨零工廠策略,以應對碳排挑戰並優化成本。
製造業碳排挑戰與標準壓力
製造業及其供應鏈負責約30%全球排放,特別Scope 3(間接排放)成為難以控制之痛點。企業必須重新思考生產流程、能源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才能達成2050淨零目標。
Schneider Electric 與 Samsung 領先綠色製造
Schneider Electric 位於中國無錫與美國肯塔基州的智慧工廠獲WEO Lighthouse認證,透過IoT與預測分析降低能源使用與碳排約20~30%;
三星位於韓國京畿的Gyeonggi 廠使用93.4%再生能源,並藉由植栽吸收微塵、提升空氣質量,對應全體Scope 1/2淨零目標。
CATL 快速縮減電池碳分量
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 CATL在2023年將單位生產碳排降低45%,將零碳電力使用比例從27%升至65%,並建立四座零碳工廠。公司規劃2025年達營運碳中和,2035年逐步達成供應鏈中和。
能源效率與數位轉型助力減排
多家製造商採用工業物聯網(IIoT)、數據分析與AI技術持續改善能源效率、製程排放與材料浪費。例如藉數位孿生模擬流程、優化能源調配與減少廢棄物輸出。
綠電採購與碳管理系統
Toyota、Unilever、Siemens、BMW與Apple承諾分別於2030~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投入綠電與PPA、節能設備與可回收材料等策略。
GlobalWafers 更於2025年啟動自建太陽能園區、導入ISO 14064-1/50001碳與能源管理,年減CO₂含量達6,240噸,並實現全球首座100% 綠電供應晶片廠。
轉型障礙與成本挑戰
儘管技術推動迅速,石化與重工業領域仍高度依賴天然氣、化石燃料與傳統設備。研發低碳替代技術、建設基礎設施與價目高昂仍是重大挑戰。此外美國撤回EPA對GHG排放的危害認定,可能帶來法規不穩定與企業投資不確定性 。
目前全球主要製造商均展現以綠能源工廠轉型與能源效率升級回應碳排與氣候政策壓力。未來關鍵在於技術普及化與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以完整資訊揭露與標準落實加速整體產業的永續轉型。